
试论余华温暖的路程
摘要:余华是一个先锋的代表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小说的基调和氛围有两种即前期的残暴及后来的温暖。文章从《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两篇作品着眼,结合其内容对余华小说的温暖取向进行全方位的扫描,试图发现和剖
摘要:余华是一个先锋的代表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小说的基调和氛围有两种即前期的残暴及后来的温暖。文章从《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两篇作品着眼,结合其内容对余华小说的温暖取向进行全方位的扫描,试图发现和剖析余华带给人民视野的独特,从而从社会角度分析其对社会及人民的影响。关键词:余华温暖《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一、初识余华
对于余华其实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接触到了,只不过那时还小,视野窄,不知道他就是一位时代的先锋,也不知道他就是那个被研究的很热的“先锋浪潮中的余华”。记得接触到余华的文章时无意中看到他的《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里面的文章写了他的儿子及朋友的一些生活中的平常事,写得很真实,很生动,觉得很有趣很喜欢,但那时候,我们只知道这本书是出于一个叫余华的作者手中,其他的就没有知道什么了。
再次接触到余华的时候是接触余华的小说,因为老师课堂上讲当代文学的第十二章“先锋”作家和“先锋”先锋小说。在课堂以及课本中才了解到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先锋作家,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真正变化。这时候才了解到余华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是一位大名人,孤陋寡闻的我只知道他的《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很好看,却不知道他的《现实一种》《世事如烟》《劫数难逃》等小说的暴力及血性。也不知道他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的温情。从资料中了解到他的创作可以以198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激进的姿态进行先锋探索作品主要是中短篇小说如:《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往事与刑罚》等小说。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余华描述的世界是阴暗的,人性是邪恶的,人的命运是悲惨的,小说中看不到生活的亮点。”○1此时的余华不愿为他笔下的世界罩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拒绝温情。
到了90年代,转向现实主义,他的作品主要是长篇小说如:《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这些作品中,他的立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世界的态度开始流露出浓郁的温情,明确的表达了他的“同情与怜悯之心”充满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我喜欢一个如此温暖的作家,给读者的心田中上温暖的花朵。
二、再读余华
一个前后变化如此大的作家,一个我曾因他的作品笑得肚子疼的作家引起我强烈的好奇心与兴趣。带着好奇,带着兴趣,我一口气把他的作品都看了一遍。他前期的作品中如《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勾勒了余华独特的人生之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之中的,是那个始终不断丰富自己灵魂的余华,一个很真实的人,一个很温和的爸爸,一个很好的朋友。这时心中开始觉得余华是一个好作家。但他的小说中如《现实一种》小说集里的死亡、血腥与暴力却会让人感到害怕、恐惧及恶心。这时就开始想,这么残酷,这么冰冷的一个作家怎么会如此温柔的妻子,如此可爱的儿子?在《世事如烟》里那风格的阴沉,宿命的难以捉摸,体现他的知识很广阔,作为一个作家竟然把宿命类的文章也写得这么好。但读者们还是不能从他的血腥场面中释怀出来。《黄昏里的男孩》中,那作品令人亲切,那作品的令人不安,却使我喜欢上了余华的小说。我喜欢这类与现实接近的作品。在他后期的作品中,读者们带着眼泪及感动去读。没有夸张的笑,也没有恶心及恐惧!读完他的后期作品,心中完全接受了余华是一个大作家,一个了不起的作家的事实。
三、人间温暖的显露
在他的作品中有他暴力与死亡的,有体现出了无边悲悯的,也有显现他的宿命与无奈的,更有作品作者尽其所能渲染苦难。但给我印象最深,令我最有感触的是他后期作品的温情,别的似乎什么都可以忽略,可以忘记。
余华1992年在《<河边的错误>跋》中谈到过:“我开始相信一个作家的不稳定性,比其它任何尖锐的理论更为重要,一成不变的作家只会快速奔向坟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捉摸不定与喜新厌旧的时代,事实让我们看到一个严格遵守自己写作理论的作家是多么可怕,而作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于经常的朝三暮四。”○2这是余华深有感触的自我告白,他正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找自己的发展。余华在九十年代初突然转变,没有暴力,没有血腥。转型后的他将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平常事,关心当下发生的事件的每一个细节。由人性恶转向人性善,由写暴力和血腥转向写人间的温情。写出了滔滔不绝、有悲有喜,有苦有甜的生活之流的平和心态。在九十年代浓烈的商业背景下,金钱对人际关系造成严重的影响,历史卷面上出现了许多难题,人们正在等待文学的真知烁解。巨大的社会转折不仅是咄咄逼人的声势,而且深入到每一个角落,拨动没一根神经。这时余华的声音顺应潮流,挽救人的文学观念,呼唤善良的人性,呼唤人间的温情。这体现一个作家最为本质的人道主义。《呼喊与细雨》之中“小说更多的是对人性善的表现,对童年斑斑点点美好的回味,对纯情友谊的令人心碎的描写,对顽强生命力和真诚的爱情的肯定……”○3其中两个童年伙伴送别的情景最令人难忘:“刘小青憨厚地替我扛着凳子,跟在后面。可我却遗忘了这把小凳子,就像李秀英遗忘了我一样。轮船使出后,我看到国庆坐在那把小凳子上,驾着二郎腿向我挥手,刘小青站在一旁正向他说什么。他们置身其上的堤岸迅速的消失了。”这童年的友谊在孤寂的日子里犹如冬日的一抹阳光,让人感到友谊的可贵,感到人性的善,感到人间的温暖,感到人间真情的油然而生。
余华在作品《活着》中虽然描写苦难,极力地渲染苦难,但我们仍能看到他手中的一点星火,人间脉脉的温情,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温暖。作品写了磨难中的亲情和友情,展现了人性的善和美,很好地体现了亲情和伦理的温暖。如家珍对丈夫的宽容,二喜对凤霞的挚爱,小说中的每一个亲人,从父亲、母亲、家珍甚至到幼小的苦根,都“特别善解人意,懂得亲情的温暖,体现出某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品质,而不是孙广林家庭中的那种相互攻击和伤害,体现的是亲情间的论理温情”○4
尤为可贵的是。即便在出现了县长春生的情况下,他们也是以普通人的身份相互宽慰,家珍在春生危难时还想用“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换吧”挽留春生的生命,这里,在普遍
版权声明:本文由30ok网通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renyuechuanqi.com/html/zawen/x5s8o44o8012y.html
上一篇:菟丝草似的女人
下一篇:中、老年人健身点滴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