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留香记方召

井底留香记方召

判若两人杂文2025-05-24 00:52:54
方召,明末江山最后一位县令,清军南下直逼江山,方召为保全邑民不受涂炭,开门受敌,而自己却投县署井为明死节。“濯骨寒泉迥绝尘,为全黎庶不全身。谁知一月江山令,竟作千秋俎豆人。”这是方召同里名儒施润章过江
方召,明末江山最后一位县令,清军南下直逼江山,方召为保全邑民不受涂炭,开门受敌,而自己却投县署井为明死节。
“濯骨寒泉迥绝尘,为全黎庶不全身。谁知一月江山令,竟作千秋俎豆人。”这是方召同里名儒施润章过江山时凭吊和赞颂方召的一首诗。
方召,字虎邻,明末安徽宣城人。幼承儒教,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薰陶。曾举秀才,与旧时诸多读书人一样,本想走科举道路读书做官,但由于家境贫寒和社会动荡,使他破灭了金榜题名的理想。
其时,社会正处在明清交替时节,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降将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大门,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并大举南侵。明室小朝廷仓皇南逃。此时举国鼎沸,各地纷纷起兵,方召也在家乡召集乡勇,揭竿而起,勤王保明,抵御清兵,号为义兵。但是由于没有取得与外界势力的联系,势单力薄,久而未有建树。
不久,闻说明室宗藩唐王朱聿健在黄道周、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的拥戴下,称帝于福州,;又有鲁王朱以海在张煌言、钱肃乐的辅佐下,以监国的名义在绍兴建立政权,于是方召投身到南明小朝廷的麾下,被授于兵部司务职务。后又以兵部司务的身份被委以江山县令。这样,他就成了明末江山的最后一个县令,也是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个县令。
方召一到江山,为表明自己的治乱的决心,仿效岳飞忠勇精神,使人特制两木牌,大书“不爱钱,不怕死”六字,出行时使人举两牌作先导,视事时则竖两牌于左右,一时官风民气为之一振。
江山地处闽浙交界,自古誉为“八闽咽喉”,仙霞古道成了浙闽官道。南北往来的官家辇舆、兵家缁重、商家货担、战争难民,络绎不绝。由于道路崎岖,加之时局动乱,驿站失控,沿途官吏乘机盘剥渔利,过往军健搅扰百姓,散兵游勇敲诈勒索,老百姓苦不堪言。方召一到任,立即下令禁止官吏横征暴敛,约束过往军旅,整治骄兵暴卒,不得对老百姓和过往商旅勒索钱财,一时社会秩序得以安宁,老百姓呼方召为真正的父母官。
但是,由于整个时局的动荡,衢州、江山一隅之邑也不能逃脱战争的苦厄。此时,清朝顺治皇帝已经入主紫禁城三年,中国大部已纳入清室版图,南明政权又节节败退。兵部尚书史可法在扬州英勇抗战,终因孤军无援,兵败而惨遭屠城。继而清军又大举南下,至金华,久攻不克,城陷后,清军又血洗婺城,军民百姓惨遭屠戮,消息传到江山,全城惊恐。
一日,南下清兵终于直逼我邑。兵临城下,县令方召仰天叹曰:大势已去,还是莫让子民涂炭,再蹈金华屠城的覆辙。决定开门受敌。出于民族气节和爱国忠义之心,方召自己则准备以身殉国,于是慷慨题诗于县堂之壁:“独守孤城谁是伴,只留烈骨可招魂”,继而从容更衣,冠带整肃,肘悬官印,北向而拜曰:“孤臣无能,只有一死以报陛下了!”拜讫,投署西之井而殁。自到任至殉节,仅二十九天。时在清顺治三年(1466)八月七日。
城陷后,吏民将方公尸体从井中捞起,犹见其面如生,士人感而叹曰:“骨冷而泉香矣!”乃名其井曰“冷香井”。自此,江邑又平添了一处充满民族气节精神的名胜古迹,继而方公的忠烈精神也在江山流传了数百年之久。后人在“冷香井”上建造了井亭,悬额以彰;又迁葬方公于景星山下,立碑云:“明忠烈江山县侯方公之墓”;又建祠于市心街口东侧,每年十月十三日方公诞辰日祭之。乾隆年间,我县著名诗人刘侃题诗于方祠之壁,其中四句赞曰:“书牌铭大节,怀印凛英风,止水千秋冽,罗矶百代雄”。
康熙三十六年,江山知县朱彩誺而祭曰:“呜呼,先生之生,河岳钟祥;先生之殁,日月为光;先生之品,玉质金相;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乾隆四十一年,清廷追录前明殉节忠烈之士,谥方召曰“节愍”。
岁月流逝,风雨涤荡,至今方召祠墓早已不复存在,现今冷香井又湮没在市府大楼之下,方召留在世上的遗迹已经没有了,但流传了数百年的方召忠烈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我想是永远不会湮没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