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剃头匠》

电影《剃头匠》

宽舍杂文2025-07-28 11:19:08
用导演的话说,这是一部“很胡同味”的电影。老北京的鼓楼墙跟下,原生态的老胡同和四合院,一大伙风烛残年的老人,就这些个元素,在21世纪的新社会里,演绎了一部没有故事的故事片。老剃头匠敬广才九十几岁了,可
用导演的话说,这是一部“很胡同味”的电影。老北京的鼓楼墙跟下,原生态的老胡同和四合院,一大伙风烛残年的老人,就这些个元素,在21世纪的新社会里,演绎了一部没有故事的故事片。
老剃头匠敬广才九十几岁了,可是身体还好手艺还在,还能走街串巷地为老街坊们做活计。他每天早晨6点起来,骑上三轮车,按照日历上月初的安排去主顾们那里,剃头、刮脸还兼给奉送一套现在说法是按摩的手艺——放睡,一整套活计忙活完了去后海边上吃顿爆肚,余下的时间去凑上老哥几个搓麻将。到晚上老钟敲到九点时,给钟上劲,取下假牙,关掉台灯,酣然入梦。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没有惊喜,没有冲突。敬大爷就这样安闲恬淡地生活在自己的老主顾们和老街巷编织的世界。
这部电影获得了果阿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孔雀奖”,评委评价这部电影让人“思考如何能在社会的变革中生存”。然而我觉得这个评价并不恰切,社会变革中的生存更强调物质上的适应。然是《剃头匠》里,物质仅仅是一个表象的依托,它所强调的则是精神世界的思考。电影用敬大爷剃头这一条线索,将老北京的这一圈老人串起来,描绘出一副白开水般平淡却意蕴深远的图景。线索上,老人们生活平淡。而背景里,老北京城则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份变与不变的交织与其相互阐释,是影片内容的提纲。
一面,北京正在迎接奥运,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模样:高楼大厦气度恢宏,公路宽敞整洁,人们工作生活忙碌充实。另一面,年至耄耋的老人们,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用自己习惯了的老的生活方式,固执而从容地应对潮流。敬大爷陈述自己一生的时候,提到年轻岁月里的事:三年剃头学徒、与京戏名角交好、给军阀司令做活计,都是过去时代最鲜明的标志。还有敬大爷剃的百年不变发式,喜欢的百年老店的口味爆肚,流连的镌刻着昔日皇城辉煌印记的老墙跟和浸润了老北京人所有习性的什刹海。这些代表过去时代的东西依然频频出现在老人的生活和话语里。
线索上的过去和背景里的现代,以及代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在电影里展示着各自的华丽服装,也昭示着因风格不同带来的出入。可是这种出入谈不上矛盾和冲突,而仅仅是一种不同,并没有对比出谁好谁坏的意思。时代无可选择,活的方式又都是各自时代的产物,本就没有好坏之分。而最重要的是:在当前的日子,老的生活方式正伴随着老人的生命离去的时候,是不是该留下点什么?或者说,我们该向从他们那里留下点什么?
这才说到影片的主旨:在新时代里逐渐故去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要把浸透在骨子里的文化精髓留下,留给新生的人们,留给当代的社会。一个学者形容我们当前社会时说,在物质追求我们急急忙忙的赶路,却没留神上路时爷爷奶奶塞在口袋的东西都掉出来。这些东西正是我们道德和文化,这些东西才是我们的宝贝。
当然这部电影并没有苛责现代社会的道德与文化的丢失,但是,它似乎想提醒我们:在忙碌的时候,也许该更多对于精神层面的思考。正像敬大爷说的:我这人一辈子,讲义气,与人和善。靠手艺,从不缺谁短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