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于山野的烟霞

隐于山野的烟霞

杖策窥园杂文2025-07-05 22:06:18
又是一本书买来了久置书架上,前日才想起拿来翻阅,象《莲花次第开放》一样,拿起了便没有放下。这是一本由一个美国人写的书,写的内容却是在中国寻找隐士,他是一位汉学家,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造诣已远超过很多中国
又是一本书买来了久置书架上,前日才想起拿来翻阅,象《莲花次第开放》一样,拿起了便没有放下。
这是一本由一个美国人写的书,写的内容却是在中国寻找隐士,他是一位汉学家,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造诣已远超过很多中国的大学生,他也对佛教道教儒家有所研究,因此这寻找隐士的路程,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古典文化的巡礼。
人总会被孤独吸引,静默的时候,思想就会飘向一片更广阔的天空,脱离周边环境的纷纷扰扰,真正与时间和万物同在。这也许就是很多人思想意识里有“隐”的想法。
隐士,则是让独处的时间把自己的内心修炼到如止水般平静,思想灵动智慧,心性和善仁慈。隐士常在深山中默默无闻,茅蓬褴衣,不留文字,却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一直被各个朝代的人们所尊敬。
“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
古代记录隐士最多的地方,就在西安以南数十里的终南山。小时我的房间南面没有高楼阻挡,可以直接望到终南山,每于傍晚日落时分站在阳台上,看着南边的群山上那一抹云霞,心情开阔极了。丰峪口、嘉午台、南五台、朱雀、草堂寺,西边的楼观台,东边的王顺山,这隶属秦岭的终南山脉,是远足的乐园,很多地方环境清幽,游人不多,经常惹人想,该在这山谷水涧旁,盖一茅屋,夏日可避暑玩乐该有多快活。
可是决定隐居的人从来不曾有这样快乐的心境,他们需要面临很多问题,茅蓬的建筑材料怎么运来,食物呢,水源呢,野兽怎么防御等等。他们的生活节省而枯燥,也许几个月不会见到一个人,每天只吃一顿饭,平时不在茅蓬里坐禅,就在茅蓬外种菜劳作。他们试图进行着“纯粹的思考”和“纯粹的生活”,而这种精神的源泉,迟早会作用到山外的世界。
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黄帝师从两位隐士而统一了华夏,尧让天下于隐士许由,由不从而逃走,尧又让天下于隐士舜……
古代的隐士,一部分是因为政治原因而避居山野,一部分是由于自身的修行目的。《后汉书》说隐士们“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对于禅宗的修行者来说,也许会在山里隐居几个月或者几年,悟道了便可以返回原来的住地,对于净土宗的修道者来说,他们是要花去一生的时间的,只有到了老得无法再劳动了,才会返回寺庙。在终南山里,有很多佛家的寺庙,也许一座破败的小庙只三五人,也许只是一间茅蓬,这里有密宗的尼师,也有并不识字的隐士,他们与外界很少打交道,去除欲念返回本真。
而对于道家,清心寡欲的习修则是他们的生活,他们认为人性和天性一致,追求万物中的不变的道理。“佛教里,觉悟是主要目标;道教里,觉悟是次要的。觉悟后你还要继续修行,直到你逐渐地、非常自然地与道融为一体。”
王重阳修行在终南山“活死人墓”中,将禅宗、理学和传统道教的养生三者结合在一起,他辞世50年后全真派成为元代最重要的宗教。
小时候去楼观台看到了很多道士,皮肤黝黑,发髻很高,粗布衣服,象画里的古人。这里据说有老子手植的银杏,可惜那时候我不知,只喜欢观外的竹林。
并不是所有的隐居生活都意味着艰苦,甚至唐朝这种隐居生活成为了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手段,被称之为“终南捷径”。王维是一个例外,他将终南山选作了出世的捷径。辋川别墅中艺术融入了生活——“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书的最后,作者在西安市内的柏树林无意间找到了卧龙寺,那也是我小时经常去的地方,向北不远就可以到西安最繁华的东大街,可惜我没有机缘注意到这间寺庙。寺庙的状况很差,看起来很荒芜,作者失望之余将要离开的时候,却遇到了寺里的几个和尚,一经言谈,方让他体会到了一句话:“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我看见那一抹烟霞,飘在了不远的空中,聚了又散了,浅浅的淡然,浅浅的微笑。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