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园惊梦
雨下得纷纷,似乎这一阵子的天伤心的厉害,连着下了好些时候。或许心情是聊赖的,下的倒不觉得让人厌烦,听着雨一阵阵忽大忽小,忽没忽有的下着,却觉得心里格外的宁静。一切的琐事、一切的烦心事、一切的未来事,都
雨下得纷纷,似乎这一阵子的天伤心的厉害,连着下了好些时候。或许心情是聊赖的,下的倒不觉得让人厌烦,听着雨一阵阵忽大忽小,忽没忽有的下着,却觉得心里格外的宁静。一切的琐事、一切的烦心事、一切的未来事,都暂搁在一边吧。有多少时候没这样坐着,独自坐着,就泡一杯菊花,很静心没有任何功利地去看看书了。只限于小说吧。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书中的人生是别人的,但也是自己的,从开始到最后累积到一起了,也就成为自己内心生活的一部分了。
看小说就是这样,要自己没有了自己,好的小说就是要让你陷进去,暂时性地成为那剧中的旁观人,看一出人生,不曾有过的情节。不要有太多想法,那是小说之外用于评论显示智力的,其实静看着,只体味着才是最大的收获。那是内心需要的,只给自己的。
1.
就着雨声,翻开许久没有时间再去品味的小说,白先勇先生的名字就跃入眼帘了。这次看的是《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与《游园惊梦》。
上大学时,当代文学课上讲到台港澳文学的时候,就着黄磊的《玉卿嫂》的旋律便找来过白先勇的中短篇小说集,看了台北人系列的一些篇章,《永远的伊雪艳》、《秋思》、《梁父吟》等,自然还有其它的一些篇章,只是现在再想起,却觉得很遥远了,记不起了其中的若干情节,就像过去了一些事情的具体细节与当时心情。都已惘然。
记忆最深的却是“伊雪艳”,和小说中那些“得意的、失意的、老年的、壮年的,曾经叱咤风云的、曾经风华绝代的客人们”,带着一点点今不胜惜的感伤色彩,也有着一些些“永远”所带的嘲讽滋味。这在《游园惊梦》的钱夫人蓝田玉身上也是,曾经的都已经过去,失去的已经失去,没有得到的还是终究没有得到。不过白先生在蓝田玉身上更多地给予了怜惜与同情。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是这些故事中同样的调子。也是《游园惊梦》中的主旋律。同样也是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一出中“皂罗袍”的唱词。
最早的时候读到这段曲子,只是在《红楼梦》中的一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林妹妹当时坐在石头上听着那唱腔,不禁一怔,一阵恍惚,黯然神伤起来。我便也因为所听与所唱的双重忧伤记下了这段曲子。大学的时候,读到《牡丹亭》的选节,才知这曲子所表达的具体情境。因教书先生教授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才情俱备的杜丽娘便顿时萌生伤春之情,痛惜自己的青春被埋没在小庭院里,在与丫鬟一起游览了自家的后花园之后,竟然梦中与一手持折柳的公子在后花园有了一番缠绵,而梦醒之后又独自入后花园寻找梦中多情郎。由此,也就有了昆曲《牡丹亭》中著名的几段戏,杜丽娘的“游园”、“惊梦”和“寻梦”。
在中国古代的戏剧史上,纯粹的悲剧是很少的。《牡丹亭》这样的一出戏,自也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要一体的复合戏。杜丽娘相思成疾而逝,后又托梦于梦梅并经梦梅调护,以情之所至,又得以死而复生,终于结为夫妇,来了个团圆的结局。
而人们终忆得的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伤感。
冯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词上写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是否又是一重伤感,有多少的情是可以生生死死,可为其去死,又为其而生呢?在人们对于感情真挚的完美形象的追求中,若得不到,不若是另一场伤感。
两个伤感加在一起便又有了白先勇先生的小说《游园惊梦》。同样也有了杨凡的电影《游园惊梦》。
2.
白先生的小说《游园惊梦》,同样是1965年至1971年间创作的《台北人》系列中的一篇,只可惜当时并未看到,今日才拿起。钱夫人蓝田玉与该系列14篇作品中的其它主人公一样,无一没有例外地身上都背负着历史的重负,经历了人生由盛转衰的境遇,有着那“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悲哀。在他们的故事中,大多呈现出两个空间的相互转换,一个是今日在台北生活的一幕,另一个是往日在大陆生活的一幕,两个空间不停地在人物的内心深处相互对照着上演,而呈现出一种人生困境,和由于时间的裂隙感而引发的喟叹。
时间流逝的残酷和人生际遇的变化,就这样在一个个人物身上演绎了出来,包括蓝田玉在窦府那一晚的“游园”与“惊梦”。
白先勇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正着迷于昆曲,先生认为昆曲的“情”是上天入地,“美”是姹紫嫣红。在“情”与“美”这两点上,可以说,《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占了全部,她不仅才貌端妍,聪慧过人,正值青春,同时对美与爱有着强烈的追求,可以“生生死死为情多”,逾越家庭社会层层障碍,在做梦、做鬼、做人中都体现出“至情”无限,因此自是人们心中青春美艳与至情纯情的化身。因此在汤显祖《牡丹亭》的传奇故事与昆曲《游园惊梦》这一折戏的激发下,白先勇便生出了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这两出戏剧的境界,让昆曲的节奏与诗意融入小说情节中,成了结构小说的主要灵感与叙事线索。
像白先勇的很多小说一样,入口很小,叙事也较简单,大多由人物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用意识流和象征手法等现代派技巧来结构小说。《游园惊梦》自是一样,故事非常简单,只叙述了曾是南京得月台昆曲名伶的蓝田玉,在当初的姐妹“桂枝香”,如今的窦夫人所铺排的宴会上,所体味到的人生两态、今昔之感,同时借着别人清唱的昆曲“游园惊梦”一出,而心神恍惚,联想到昨日与今日的境遇,借着意识流式的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而流露出内心的欲望与渴望不曾实现的落空与压抑。
像蓝田玉这样的戏子,色艺俱备,能将“游园惊梦”一出戏唱得出彩,将杜丽娘一角色诠释的情色俱备,自也是性情中人。何曾不感动于传奇故事中的爱情故事,想有那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情与爱,有个柳梦梅一般角色的人来配于她。可是那不过是传奇里的故事,现实中的大家小姐也不过是在门弟、家族宗规的禁囿下,嫁了个并不相识或者薄情无用的男子,更别说是伶人了。
能嫁入候门做小,而不是与狂蜂浪蝶一生纠缠直到年老色衰而毫无所得。或许在她们看
版权声明:本文由30ok网通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renyuechuanqi.com/html/zawen/x564454s60tf0.html
上一篇:贾先生背后的“真事隐”
下一篇:乌托邦,亲爱的乌托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