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高骛远失良机

好高骛远失良机

百足杂文2025-05-21 19:39:29
自从恢复高考以来,通往大学校门的道路便成了人们向往的康庄大道。多少莘莘学子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为了实现报效祖国的志愿,为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书写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然而,随着奔赴
自从恢复高考以来,通往大学校门的道路便成了人们向往的康庄大道。多少莘莘学子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为了实现报效祖国的志愿,为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书写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
然而,随着奔赴大学校门的人越来越多,高等学府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状况。于是,大学纷纷扩建,进而扩招。涌进来的人越多,出去的人也就越多。大学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逐渐演变成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考研读博。
面对就业难的巨大压力,从中考开始,学子们就拼力地往重点高中挤,再拼命地往重点大学奔。本科证到手了,还要考研究生,硕士学完了还要读博士,这一路走来,最终目的是找到一个理想的可心的如意的工作。可是,多少人拼得身心疲惫,却离自己的理想还相差甚远,留下了不尽的追悔和失望。
李先生谈起求职的伤心事,不禁一声叹息。他博士毕业已两年,仍然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看着他稀疏的头发和未老先衰的容颜,让人生出几分同情之心。
十年前,李先生从一所大学中文专业毕业,进了一家银行工作,这在当时是很不错的。工作三年后,认为荒废了专业的他,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原以为研究生肯定会比本科生有前途,就业前景肯定会更好,便把银行的“铁饭碗”给砸了。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他研究生毕业时就业形势急转直下,以前用人单位求之不得的“天之骄子”一下子成了没人要的“弃儿”,招聘会上到处供大于求,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不再是“萝卜快了不洗泥”,而是挑最好最实用的往“筐”里拣。因此,大家的眼睛都盯在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上,僧多粥少的现状让很多人迷失了方向。
无奈的情况下,李先生横下一条心,再次走上了读博的艰辛之路,他要用三年时间换一个更好的未来。
2006年,李先生如愿博士毕业了,以为这回可以找到称心的工作了。但是,随着他学历的升高,就业的期望值也“水涨船高”,几经起伏,反复考量,他想要的工作依然是水中的月亮———虚无缥缈。
博士何以难就业?一是自身原因,李先生有博士的金字招牌,身价自然高涨,一般的工作看不上眼,工资低了怎可屈尊。再一个他是学中文专业的,而文科生大多没有专长,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缺乏竞争的砝码。事实证明,读博并没有给李先生打开就业的通道,反而造成了他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
如果算一下经济账,李先生不但少挣了6年的钱,还搭上了6年的学费、生活费,仔细想想真的划不来呀!
高考临近,新的一批大学生即将走进大学校园。新陈代谢,新的一批大学毕业生也要走出校门。来自就业市场的种种信息表明,技能型人才受到企业追捧,而部分没有专长的大学生很难找到工作。就业市场的一冷一热,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结构失衡。
南京市最近公布的2007年218个主要工种(岗位)工资指导价中,高级技师的年薪已达8.5万元,超过博士的平均水平。
长期以来,“白领”优于“蓝领”的固有观念根深蒂固。因此,“读书求文凭,文凭求出路”,被人奉为成功的惟一模式。从而造成了人人都去挤重点大学,却冷落了职业教育的不均衡态势。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严重失衡,使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的紧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制造”的品质和形象。
技师薪水高于博士,是一个纠正高等教育偏坡的有力信号。考大学是就业的出路,考职业学院也许有更好的前途。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