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不是为了好玩

教学改革不是为了好玩

谬误百出杂文2025-11-18 04:25:24
“教学改革”是一个嚷嚷了几十年的老话题,但怎样改?就只能由处在教改第一线教师去“摸着石头过河”了。2012年2月,北京某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的专题报道。讲述的是一堂语文教学的改革课
“教学改革”是一个嚷嚷了几十年的老话题,但怎样改?就只能由处在教改第一线教师去“摸着石头过河”了。
2012年2月,北京某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的专题报道。讲述的是一堂语文教学的改革课,记者是站在肯定和赞扬的角度上报道的。文章介绍了苏州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在教《长亭送别》一课时的实况。课上采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了黄梅戏《西厢记》选段,以及《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桃花朵朵开》、《分开旅行》等流行歌曲。学生们跟着哼唱,分不清这是语文课还是戏曲欣赏。这样的课的确很好玩,但人们不禁要问,这样声、光、电总动员的课每一节都能这样上吗?如果仅仅是为了上给别人看的观摩课,那么这就不是改革而是作秀。
既然这样的课被当做改革示范来报道,跟风效仿也就在所难免。2013年10月,中国权威教育刊物,发表了杭州市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介绍他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文章。课文讲述的是伽利通过实验否定亚里士多德两个铁球从高处落下,重的先落地的论断。这本是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收入这篇文章的目的,显然不要求学生弄清科学道理,而是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不为表像迷惑的思维习惯。
这位语文老师,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他带领学生从二楼把一个尚未启封的矿泉水瓶,和一个空矿泉水瓶同时落下。结果是重的先着地,轻的后着地,从而否定了伽利略两个物体同时落地的结论。我不知道这位语文老师是怎样向他的学生解释这一结果的。作为一个物理老师,我以为这样的实验对小学生是不合适的。伽利略的结论是静止物体自由下落时,在除本身重力外可以忽略其他外力影响的特定情况下得出的。如果外力不能忽略,却物体不是静止下落,这个结论便不再成立。其中的道理很难对一个小学生讲清楚。伽利略用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而这位老师又用实验质疑伽利略的结论。这样“否定之否定”的教学方式,已经背离了原文的教育目的。整整45分钟,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楼上楼下地跑,这样的课却被认为是一堂“既特殊又好玩的语文课”。难道教学改革的目的只是为了好玩!
语文出版社董事长王旭明在一条微博中说“老师无节制放纵情感……,在音乐和画面的烘托下,闹极。这是当下时髦而虚伪的语文课,真的假语文。”这样的批评的确有点尖锐,所以有人回击说:“什么是真语文?你知道现在的压力下语文老师的探索有多不易吗?你用自己专家权威的身份,直接批评人家是假语文,那么你是否也失去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有的宽容与厚道?”但王旭明依然认为:“当今中国语文教育之现状,需要的不是鼓励和肯定,而是反思和批评。”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各有说法。福建建特级教师陈成龙说:老师教的必须是真语文知识,不要在语文课上展示音乐知识、政治知识、美术知识,干了别人的活,荒了自己的田。
不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得围着升学的指挥棒转。考不上大学,考不上重点高中,任何改革都不会被社会和家长认可。为了能考出好成绩,除了加大作业量,多训练多考试,似乎别无他法。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要减轻学生负担,不准节假日补课,甚至取消小学考试,可应者寥寥。社会上各种补习班依然办得红红火火。各重点中学的所谓“教改班”,除了海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没有看到他们有什么“改革”新招。所谓“国际班”其实就是带着可以向海外学校推荐学生幌子的英语加强班。由于教育主管部门不准在学校补课,许多在职老师,干脆就在校外办起了辅导班。这样的辅导班,几乎每个社区都有,难道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真的豪不知情?
可见,国家考试制度若不改革,一切教学改革就都只是假改革。2014.5.14.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