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娘教子》后

读《三娘教子》后

花户杂文2025-07-29 20:35:26
俗话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其大意是: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才。从古到今,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
俗话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其大意是: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才。
从古到今,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心的话题之一。中国人历来就很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例如,我国古代就曾经将《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列为儿童教育启蒙教材。当代的儿童教育观念更新快,与时俱进,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和模式都有待研究和推广应用。
前些日子,我拾到一份《中国电视报》(2007年6月25日第26期B19版),读到了记者蔡楠整理的一篇文章《三娘教子》以后,心里颇不宁静,感慨万千。
一个是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陈曦的母亲——李建华,克勤克俭,历尽磨难把孩子培养成才;一个是剑桥大学在读博士生夏杨的母亲——杨文,一个看上去满不在乎,漫不经心,而实际上有着严密,精心策划,激发孩子的潜能;一个是渴望培养平凡孩子的母亲——李桂芝,她几乎是无为而治,所以她的孩子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是最优秀,但是孩子特别健康,自然,快乐。平凡的母亲,打造了坚强不屈的孩子,智慧的母亲,培养了优异卓越的孩子,聪明的母亲,引领了青春活力的孩子……三个不同的母亲,三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仔细聆听她们的教子经验,悉心体会细腻的母子亲情,倾听两代人的心声,学会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
文章中所描绘的三个母亲教育孩子的经历,正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不同层次,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来培育孩子健康成长,不断进步的。其中,李建华的“陪读”,反映出来的母子之间——舐犊情深,发人深省,令人深思。杨文在她的《杨文教子》一书中指出:你爱他,你就要放手,就像风筝,你放得越松,它飞得越高。她正是通过一件件的“小事”,培养了孩子大方的性格,培养他建立良好的人缘,锻炼他的社会活动能力,增加孩子与别人沟通的机会。最值得一提的妈妈是李桂芝,她是一个对孩子没有过高的期望值,只是努力培养孩子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这与传统教育的某些“圣贤观念”是格格不入的,然而,我个人认为,她最终目的达到了,她成功了!其实,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对孩子们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注意孩子们的“天商”抑或说“天赋”的培养,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触类旁通,出类拔萃”,充分发挥他们潜在的智力因素,培养他们适应生存,与人交往的为人相处的能力。由此可见,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问题,作为家长的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善于发现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因素,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加以正确对待和引导,不能够凡事“一刀切”,“一棒子打死”,抑制孩子们兴趣爱好的发展,至于那些认为“唯有读书好前途”的陈腐观念,更是要不得的。
如何对孩子们进行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研究表明,具有浓厚的求知兴趣,情感丰富多彩,勇于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独立思考,勤奋踏实,一丝不苟,谦虚谨慎等都是影响创造力发挥的非智力因素;自我激励,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等方面素质的培养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诚然,儿童教育是家长们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儿童教育需要讲究一定的科学方法,需要针对每个儿童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培育目标,进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