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归何处——顾城悲剧再思考

魂归何处——顾城悲剧再思考

隗俄杂文2025-11-09 04:39:02
顾城一向存在轻生死的观念,他曾自杀未遂。对"死亡美"极为推崇。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已经深思过描写过死亡了。像《牺性者·希望者》、《祭》、《永别了,墓地》、《简历》、《我的墓地》、《就义》等诗篇均以死亡
顾城一向存在轻生死的观念,他曾自杀未遂。对"死亡美"极为推崇。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已经深思过描写过死亡了。像《牺性者·希望者》、《祭》、《永别了,墓地》、《简历》、《我的墓地》、《就义》等诗篇均以死亡为主题。而且他总是把死亡描写得那么宁静、那么美:“你靠着黄昏/靠着黄昏的天空/象靠着昼夜的转门/血的花朵在开放/在你的胸前”(《牺性者·希望者》)当然,对于死亡的歌颂,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中可以找到源头。读妥斯妥耶夫斯基曾引发他对死亡的思考,读艾略特则使他无疑染上了直面死亡的焦虑。
西方现代主义诗潮曾经产生过很好的正面影响,但它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一,有些现代派诗人极端自我、自狂、自私、自大;其二,有些现代派诗人沉沦于颓丧、情欲、潜意识“流”中,有些沉浸于虚幻的梦境,甚或神经分裂、发疯或自杀;其三,有些现代派诗人的死亡情结很重。视死亡是一种美好的艺术,或视死亡如游戏,视死亡如赴宴。顾城后期的一些诗歌,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的一些诗与战后美国继垮掉的一派兴起的“自由派”诗人的表现极为类似:死亡情结深重和浓烈;故作高深的晦涩写法;终极崩溃和毁灭。
顾城最终走向了崩溃,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妻子。顾城的悲剧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我们且放弃刑法学意义上的考察,单从顾城的灵魂追究。难道能因为死亡是“美丽”的,就能够杀人自杀吗?难道能为了自己营造梦幻般的世界,就要把别人也强拉进其中?难道能因为自己的梦幻破灭,而把别人对正当生活追求的梦也破了吗?顾城走到这一步,又无疑是极端个人主义自我膨胀到极端的必然表现。吕进曾尖锐地批评过顾城:"在他拿起斧头的那一瞬间,作为诗人的顾城已经死了。”这位戴着高帽子的童话诗人伤了许多善良人的心。
生命何其美丽,顾城又何曾没有歌颂过它呢:“最好是用单线画一条大船/从童年的河滨驶向永恒/让我们一路上叽叽喳喳/象小鸟那样去热爱生命。”顾城从那段荒唐的岁月中走来,但黑暗并没有压垮他的理想摧毁他的生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这种对生命对理想的执着又何其动人!
顾城的悲剧给我们一种启示:对一种文化的吸取,要取其精华去起糟粕,多给自己输输免疫液。慢慢欣赏、长期咀嚼死亡的“美丽”,是很危险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