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畴远风之美
近日的阅读,多和写母亲的有关,亲情之爱,广博、惊奇,就像是平畴远风,穿越语词的密林,一波一波的吹来。关于亲情写作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感恩,一类是还债。其实,这两种意思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难以厘清
近日的阅读,多和写母亲的有关,亲情之爱,广博、惊奇,就像是平畴远风,穿越语词的密林,一波一波的吹来。关于亲情写作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感恩,一类是还债。其实,这两种意思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难以厘清。
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写自己对去世母亲的悼念,文笔很细,小心翼翼,像在还债,其实有无尽的感恩在内。早从斯琴高娃主演的同名电影中得知这书,我是站在书店里翻看的,站得腿发酸,也像是还债。
《永远的爱》一书,辑录了一组名家怀念母亲的散文。其中,夏坚勇的一篇,包括“云烟旧事”、“艰难时势”、“白发坟草”三章,很坚实、很朴质。像是朴素的感恩,其实也是为了还债。
夏坚勇的文章选自他的著作《湮没的辉煌》。据说,出版此书时,责编要拿下这一篇,因为它与全书宏大的叙述史实文风不符,但因为夏坚勇的坚持,最终得以留存下来。
坚持是一种优良品性,他能让一位作家保持一种纯粹的个性,也让作家展示的母亲的世界,纯粹而有个性——有细秀,有崇高,有淡雅,有素朴,有浓丽,有绚烂。还有惊奇。这种意思,谭恩美的笔下就有:
母亲临终前的最后4天没再讲话,但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声音微弱。我把耳朵凑到她嘴边,听到了她的最后一句话,虽然只有我一个人听到,但我认定这并不是我的想象。临终前,她发出“啊!”的一声,母亲的世界里一直充满惊奇,那一刻,她一定是又看到了另一个惊奇。
这段话,看似哀而不伤。其实却仍是哀而伤。像《诗经》里的风歌,有着中国式绵延的忧伤。同时,也给我一种表述上的惊奇。谭恩美虽不是混血儿,她的笔端显然却有混血气质。用西方式的笔触,来写具有东方气质的母亲,用笔既要深情,又要惊奇。这种描述。恰似她宽阔的额头,深邃的眼,显出一种异相之美。最深情不过,也最惊奇不过。
手头这本谭恩美的《我的缪斯》,起初,我读得零零碎碎,得空便翻两页,好似把它当作一种餐后甜点,拿着一个小勺子,时不时的吃上一口,一直没有系统而整约的看过。可这种阅读,读读明清小品文还可以,但是读谭恩美的作品,便有些接不上气。谭恩美是那种要一气呵成,快速表达完自己意思的人。她畅所欲言,却不枝不蔓。她的笔触就像越过田畴的风,广阔的吹来,和你谈她的命运和信仰,谈美国人的环境和中国人的性格,谈她的幸运、机缘和喜悦人生。她不在乎你是否完全都接受了,她更在意一种凝神屏息的聆听。
于是,夜里攒足了觉,半夜起来,坐在沙发上,思维顺着书本里的词语纤维在走。这种阅读,让我想起年少时候,坐夜车,整晚捧着一本曾获诺贝尔奖的小说在读。名字就叫《母亲》。少年时的阅读,有股浓浓的感恩情绪,在暗夜里,神圣而执着。
读得手脚都有些冰凉,像是还债。作者当然不只谈母亲,谭恩美的人生是那样丰富,她写生命的“克利夫笔记”,与先生在霍塔湖的生活,和编辑费思之间的琐碎,她心中的图书馆,她的内饰和五个写作秘诀等,也都很好看。但是,比较而言,让我放不下的几节,全是和讲述母亲的有关。
谭恩美以《喜福会》享誉中国,这部电影我没有看过,却一直给我华丽的感觉。但是,谭恩美的叙述却不华丽,反有些沉静、忧郁。
谭恩美母亲的一生,也是不华丽的。她是惊奇,负载着曲折而隐秘的沉重往事。她童年时母亲即自杀;她美丽却离婚;她信奉中国的宿命论;她不懂荷语,却敢带着孩子去异域闯荡;她不断遭遇亲人亡去的厄运……作为一名纯粹的东方女性,在西方世界谋生,她一路走来,完全是以一种不自信的方式对抗,柔弱的坚强。以至多年以后,谭恩美怀着晦涩的想像力,去追溯母亲往事,她还债的意思多于感恩。
《最后一星期》,是写母亲弥留之际、完全可以看作,这是张洁一书的异域缩写版。《鱼脸》、《危险的忠告》、《她的意思》、《超凡美丽》几篇,也都和母亲有关。里面有可怕的沉寂、开阔的永恒,都是属于母亲的惊奇。有一篇题为《忏悔》,在这个词上,我停了下来。的确如此,说还债,尚显浅薄了些。其实是忏悔。在这一表达上,实在不应有犹豫感和顿挫感。作者的叛逆,使母亲极端悲伤,小屋里的争执,母女状态陷入胶着。以至在《最恶毒的话》一文中,作者平生说过最恶毒的话是对母亲说的,“我恨你,我真希望你马上死掉”。于是,她忏悔。可等到最后,这一切却都风云散去,只见窗外明净的湖水,还有阿尔卑斯山脉,母女亲情的景致仍然美丽。
书前插页,有着若干张谭恩美外婆和母亲年轻时的相片。年代久远的相片,能被完好的保存下来,人生的轮廓,能被那么清晰的刻画下来,这份人生应是完满的。是值得怜惜的。可实际上,照片背后隐藏有秘密和忧伤,这在《外婆的选择》一文中有叙述,说照片中的每一个女人都命运多舛。这种中国式妇女不等值的生活状态,林语堂在《中国人》里,专门辟有章节阐述。只是在这里,外婆,二表妹、舅婆、姨婆,她们的命运,作为一个个具象化的个体,更值得玩味。
书的封面颜色,是那种中国红,丰厚,韧实,像能吸附油墨的纸,同时也把最深的爱、最深的情给吸附下去,然后慢慢地沉淀,留住。
谭恩美的这部首部散文集,还让我想起米勒设墨浓重的油画《拾穗者》,阳光大片大片的洒下,金黄色的神灵之物,普照着世间最诚挚的背影,中间有平畴的远风吹过,让人怀有朴素的谦卑感恩情怀。
版权声明:本文由30ok网通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renyuechuanqi.com/html/zawen/x7ii57usogh0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