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堡意象”的多解性
一、我认识的卡夫卡卡夫卡,F·:(FranzKafka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
一、我认识的卡夫卡卡夫卡,F·:(FranzKafka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其最著名的作品有:
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情绪的短篇小说《地洞》(1923)。
通过小职员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1912)。
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本质的长篇小说《审判》(1918)。
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毙的长篇小说《城堡》等。
二、《城堡》的内容
《城堡》写成于1922年,发表于1926年,是卡夫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长篇小说。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给了我们一个著名的论断:现代社会促成的是人性的异化。这个命题在他的长篇小说《城堡》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一个名叫K的土地测量员,从遥远的异地赶到城堡来做他以为他得到了的工作,忽然发现这里根本不需要他。但是他手里有委任书,于是他试图找城堡的主人去证明他是有目的和理由到城堡来的。整个故事就围绕着K证明自己身份这件事情而展开,他不停地在城堡里遇见各种各样的人,与他们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关系,但就是见不到那个给他委任书的城堡的主人。也就是说,他始终无法证明他在这个城堡的存在。于是,异化的命题有了另一个发展的方向:现代社会,人的存在价值何在。
我们可以在卡夫卡的很多作品中,看到类似城堡这样的主要线索:一个人自己认为在做着某一件重要的事情,而且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讲,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然而,荒诞的是最后他总是证明不了最关键的东西,就是他自己。于是,一切确凿无疑的事实,就因为这一个小小的疏漏被全盘摧毁了。
《城堡》是一部与传统现实主义大相径庭的作品,从整体看像一个迷宫的小说,卡夫卡营造的是一个具有荒诞色彩的情景。我们用传统小说的角度来分析这部小说往往难以奏效。理解这部小说的焦点在于:为什么主人公K千方百计试图进入城堡?城堡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它有什么样的象征性内涵?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对于这些关键性的问题,在卡夫卡的研究史上都没有最终的明确答案,《城堡》的魅力也恰恰在此。
三、《城堡》是一部多重解释的作品
《城堡》是一部具有多重解释的作品,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出发点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使同一研究方法也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这种多重解释,是由于“城堡”意象的朦胧和神秘所带来的。
对《城堡》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释:
神学观点:虽然都是持神学观点,但他们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1)城堡是神和神的恩典的象征,K追求的是最高的和绝对的拯救。2)以城堡比喻神,然而K的种种行经都是旨在反对这种现有秩序,想证明神是不存在的。3)城堡根本不代表神,假若城堡里有神,这也是一位躲藏起来不见人的神。4)K处于基督教义上的信与不信之间,代表没有神可以依赖的人类的悲哀。5)K的处境就是犹太教、犹太人的处境,一切的努力在于得到非犹太世界的承认。
心理学观点:城堡客观上并不存在,它是K自由意识的外在折射,是K真实的外在反映。
存在主义观点: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危机。K被任意摆布而不能自主,他挣扎着,意欲追求自我和存在的自由,他徒劳地努力,从而代表了人类的生存状态。
社会学观点:城堡中官僚主义严重,效率极低,城堡里的官员既无能又腐败,彼此之间充满矛盾,代表着崩溃前夕的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又是作者对法西斯统治者罪行的预感,表现了现代集权统治的症状。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同样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1)K的恐惧来自于个人与物化了的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小说将个人的恐惧感普通化,将个人的困境作为历史和人类普遍的困境,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益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积极向上的文艺观。2)《城堡》中描写的不只是历史的真实,在社会主义世界中也有现实主义,并且K努力克服自己的处境,要求自己的权利,有积极向上的一面。
形而上学的观点:1)K努力追求和探索的,是深层的不可知的秘密。他在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2)城堡的一切出自善意,由于K不了解城堡而不能真正认识它。3)K的目标不明确,他只是为了寻求而寻求,而寻求是必要的,需求可以显出生命的强力,可以显出人格的力量。
实证主义观点:详细考证作者生平,以此说明作品产生的背景。指出《城堡》中的人物、事件同卡夫卡身处的时代、社会、家庭、交往、工作、旅游、疾病、婚事、个性等等有密切的关系。也有结合生平从其他研究入手,认为K寻找的是现实生活的稳定。
有论者指出:“卡夫卡的作品的本质在于问题的提出而不在于答案的获得,因此,对于卡夫卡的作品就得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这些作品能解释吗?”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城堡》是没有最终的主题和答案的,或者也可以说,对于它的解释是无止境的,卡夫卡对城堡的描写策略是想把它塑造成既真实又虚无飘渺的意象,一个迷宫般的存在,这是一段具有隐喻和象征色彩的文字,提示着城堡的无法企及和无从认知。它是一个有多重象征意义的主题级的意象,同时也使小说成为一个解释的迷宫。这使小说有着复义性的特征。
四、为什么《城堡》会有多种解释?
《城堡》
版权声明:本文由30ok网通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renyuechuanqi.com/html/zawen/x4s7s5d7ogftg.html
上一篇:唐僧师徒中谁才是真正的男人?
下一篇:乱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