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彩船杂文2025-04-30 13:57:46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是不是绝对正确呢?马克思告诉我们,作为真理,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是不是绝对正确呢?马克思告诉我们,作为真理,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向前多迈一步,就会转化为谬误。简单地说,就是任何真理的正确性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否则,就是谬误。那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确的条件是什么呢?下面本文就来试图作一些探讨。
我认为,“读万卷书”或者“行万里路”都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这两种途径以获取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的知识和智慧,进而指导我们在符合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更加有利地改造我们的世界。当然,你也可以功利地认为就是为了让我们获取财富和地位上的成功,从而过上更好的生活。不管怎么样,这个问题搞清楚以后,我们就不难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都只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两种的手段各自的利弊。
先说“读万卷书”。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凝集了前人改造世界的经验,具有高度浓缩性的特点。这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优点是它能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人们改造世界的经验,使我们更容易从宏观上把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向;缺点是由于它经过了浓缩,因而只是间接经验的总结,并不完全可以跟作者的实际经验划等号。它必然丧失一些具体的细节,应用时必须经过一个还原的过程才能把它转化为可指导实践的直接经验,这将直接导致我们在把从它那里得到的经验还原为指导实践的具体方法时形成不可避免的一定程度上的失真。个体在用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和智慧认识、改造世界时,就需要对这些失真的部分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具体实践情况进行修补和完善,以期尽可能地恢复书的作者的真实的实践经验。如果个体无法很好地完成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它的实质就是个体无法根据书中的知识恢复到作者的具体实践经验或者不能根据具体的环境对作者的经验进行适当地合乎实际的变通。
再来说“行万里路”。首先要搞清楚,你行万里路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游山玩水?我不否认游山玩水也能获取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但若把行万里路的目的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在旅途中通过观赏美景、民风民俗,就可以达到最佳目的的话,我认为这至少是对它的片面的理解。我们知道,人的知识和智慧主要来源于对自然、对事物、对人的思考,这也就直接地向我们说明了获取知识和智慧的三种途径。而在现实中,与人的交流无疑是获取智慧的最有效的途径。“读万卷书”是与我们无法直接接触的人的交流,而“行万里路”则应主要是与现实中我们可以直接接触的人的交流。所以,我们“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尽可能地找机会去与你遇见的所有在某一方面知识和智慧高于你的人请教、学习,然后才是用自己的眼光真实地观察你遇见的事物、自然、社会。“行万里路”获取的知识和智慧以直接经验为主,因而不需要还原的步骤就可以直接应用于现实。但是,由于这样获取的知识和智慧大都比较零散,不具有系统性,有的甚至适用范围很窄,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推广应用时容易出现错误。
由此可见,“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各有利弊,而且刚好互补,是我们认识、改造世界的两种不可或缺的有效的方法,我们应该结合起来应用,而不是人为地去把它们分割,硬要分出个优劣来,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古人大都讲究成年前以“读万卷书”为主,成年后重在“行万里路”,我想,这样做是有道理的。“读万卷书”可以让你形成一套如何在实践中吸取知识和智慧的有效的方法,这将大大提高你“行万里路”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效率。
现在似乎可以得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确的条件了:当你掌握了较多的理论知识的时候,你就要把自己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向实践方面倾斜,这样可以让你较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而不至于将来改造世界时无法把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较好地还原为直接经验,从而导致改造世界的失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