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年(三)

忆童年(三)

印色散文2025-10-09 02:19:44
童年是欢乐的,童光是灿烂的,童乐是有趣的。那时农村文化生活没有现在丰富,谁家也没有电视,每月能够看场电影,对于当时的人们绝对是件奢侈的事情。当时,每个公社都有一个放映队,巡回到每个村放映电影,按现在流
童年是欢乐的,童光是灿烂的,童乐是有趣的。那时农村文化生活没有现在丰富,谁家也没有电视,每月能够看场电影,对于当时的人们绝对是件奢侈的事情。当时,每个公社都有一个放映队,巡回到每个村放映电影,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给每个农民送上“文化大餐”,小村一个月放映一次,大村一个月放映两次,追着看电影成为农村群众夜生活的最大乐趣。电影放映员一般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学未招考的大学漏子,文化水平都比较高,如果放映机出了小问题,都能自己修。那时农村放电影,大多都选择在一块非常宽敞、相对干净的开阔地。天还没黑,大人们都拿上自己的小板凳,领着自家的孩子,很早就围坐在银幕前,等着电影放映员放电影。有许多好奇的孩子,等放映员从县里取来电影片子,争抢着去看倒片子。实在扭不过孩子的纠缠,放映员就在所住人家的土白墙上放映一段,给孩子解解馋。只要放映好片子,周边村庄的人们都要涌向放映村去看电影,人特别多的时候,银幕背面、树上、邻家围墙上都挤满了人。农村的小二混子不好好看电影,也招惹打架或趁机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记得,当时一般是放映两部片子,先放的叫夹片,后放的叫正片,夹片通常是农业科普类的,大家都不愿意看。在电影放映前,村干部通常要发表一通慷慨激昂的演讲,将村里的大政方针、施政纲领、注意事项公布于众。
那时放映员的职业是我儿时最钦慕、最向往的职业,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特别受人尊重,受人款待。放映一部好片子,通常是村干部莫大的荣光,吃饭时一般村里主要领导都要陪同。就连小孩子玩过家家的时候,也要扮演成放映员的样子。那时公社放映队一般有2至3人,每人公家配一辆自行车,有两个放电影拷贝的铁箱子,有两个五米多长的铁杆子。放影片的铁箱子,一般放映员自己用自行车驮着。撑起银幕的铁杆子,一般都要由放映村用集体的大马车去取。放映队到村后,将铁杆子用栓着绳子的铁镢子固定住,银幕的四角栓在铁杆子上,这就算是完成了电影放映的初步准备工作。
那时,村里没有小学,要到3里以外的大村上学,孩子便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电影放映的新闻发言人,通常都会第一时间将信息反馈给家大人,关系要好的同学,还要互相邀请到家做客,电影成为联系同学关系的重要纽带。要是有非常好看的影片,都要邀请不远的亲戚前来,不免要搭上顿吃喝,片子比较长,放映时间很晚,亲戚还要在家里住下。如果片子都是大家喜欢的,到家后,还要交流一下对影片的看法,一直到很晚才睡觉,现在想想还真是有意思。电影通常是青年男女约会的最佳媒介,看电影的时候,趁大人们聚精会神看电影不注意时,偷偷溜出电影场,到附近的小树林中说着悄悄情话,倾吐对彼此的思念,定下下次约会的时间。等到电影快结束的时候,依依不舍离开恋人,再偷偷回到大人身边。
大约在我5、6岁的年龄,全县第一次放映李连杰主演的武打功夫片《少林寺》,大人们抱着孩子不远十几里山路,都要追着去看,有的以连气看好几场都不过瘾。那热闹的场面,不亚于现在狂热的追星族。受影片中的影响,我们小孩子也模仿起片中的动作,玩弄一些花拳绣腿,有时自己挂花,有时把同学踢伤。只要是没大的伤害,大人们一般都不会介意,孩子们之间的事就由孩子们自己去解决,孩子们打打闹闹是童真所致,大人们都不要管,现在闹得不可开交,不过5分钟又好的穿一条裤子不嫌肥,这通常是大人们处理这类事情的原则。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农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一般比较富裕的村,自己都购置了放映设备,组建了自己的放映队。除了每月村集体放映几场电影外,也应邀到小村去放映电影,谁家有娶媳妇、聘闺女、生孩子这样的好事喜事,一般都要请放映队放1、2场电影以示庆祝,后来发展到谁家母猪、母牛生了羔子,也请放映队放电影,攀比之风愈演愈烈,给群众增加了许多负担,看电影也没有以前那样的情趣。
随着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先是买上了黑白电视,后来都换上了彩电,放映队的日子也越来越难以为继,逐渐退出了市场,成了历史的趣事。尽管现在电视上什么节目都能看到,但我仍然怀念童年时的电影,他给了我童年的欢乐,连起了浓浓亲情,沟通了真挚友情,甚至演绎了纯真爱情。
电影伴我走过了快乐的童年,给了我童真的乐趣。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