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帮,茶马古道,驮出的千年城邦

马帮,茶马古道,驮出的千年城邦

杜母散文2025-04-04 19:24:40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走在滇藏茶马古道上,我倍感到生命的厚重,文化的源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走在滇藏茶马古道上,我倍感到生命的厚重,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历史底蕴的沧桑。古道上的马蹄印、庙宇、石桥、古楼古房,斑斑驳驳,星星点点,依稀见证着茶马古道昔日的繁华。 
这是一条民俗之路,承载着汉、藏、白族人们生活习俗交流与大融合,缔造了血肉情感。这是一条文化之路,传承了上千年的茶叶、畜牧、纺织、农耕等多种文化的互通有无。这是一条民族经济之路,带动了商埠、马帮,城邦的盛兴和经济的繁华,千年沙溪古镇见证了这一历史与荣耀。这是一条友谊博爱之路,藏族史诗《格萨尔》说:“汉地的货物到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一条绿色心态之路,反映了千百年边境人们互惠互利、祈求和平、顽强拼搏、积极热爱生活、无私爱心奉献,共谋发展的美好愿望。这是一条智慧之路,表露出边疆人民的勤劳智慧、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还有更多更多……
我不禁抚着石碣掩息长叹。茶马古道,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无数文人骚客、诗人学者,不分国界,都对它讴歌不尽,景仰不止。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于民国时期,一直是汉藏等多民族之间以进行茶叶、皮毛、药材、布料,盐和日用器皿等交换的一条交通要道,形成了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也是民间国际商贸创造出来的奇迹。它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等我国大西南地区。
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为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思茅、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德钦、芝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而我现在正位于云南大理沙溪镇,这条滇藏茶马古道上,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这一带山高林密,气候炎热,烟瘴弥漫。路上有峭壁深涧,山中有饿虎猛兽,河里有毒蛇蝎子,沿途还有土匪骚扰,于是便有“穷走夷方”一说。中国大西南区域山高水急的自然条件,使水上航行成为纯粹的恶梦,道中受阻,复杂的人为因素滋扰让人忘而生畏。然而却有这样一群勇敢的人们,团结一心,斗智斗勇,并利用西南地区产出的那种虽矮小,却富耐力的山地马来驮货运物,徒步千里,结成马帮,并作为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存在。后来,又演变成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解决了人们生活物资所需问题,促进了大一统,也打开了中外商贸和交流的一扇窗。 
马帮,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人的称呼。马帮的存在和运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他们构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和1935年滇缅公路通车以前,云南境内并没有大的交通干线,所有货物的长短途运输主靠人背马驮。即便是在两条交通干线开通以后,云南除交通干线以外的其他地区,交通工具仍是马。 
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社会人文的原因,马帮自发地在茶马古道上来回行走,不经意间,竟然驮出了千年古城邦,沙溪古镇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早在2001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公布于世。云南沙溪古镇的寺登街便收入其内,排名竟然在万里长城之前,这着实让国人大吃一惊。难道她还能比长城更为珍贵?一夜之间,沙溪古镇这个令人陌生的名字走进了千家万户。今有幸,我怀着无比虔敬之心寻悠,踏进了这片古老神秘的领地。
沙溪古镇位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山岭间。自古,水是生命之源。江河交汇处,多为人类文明之发祥地,诸如:埃及平原、珠江三角州,享有“塞上江南”美誉的河套平原等等。 
沙溪古镇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朔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代,滇藏茶马古道开辟,这里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马帮经过,店铺商埠,加上大理国崇佛建寺,大兴林木,渐渐成为古道上的贸易中心和佛教文化中心。
清晨,当薄雾还笼罩在古镇口的玉津桥上,我悄然走进了沙溪。这座桥始建于明朝,曾经是铁索桥、木板桥,如今我们看到的是民国初年所建的单孔石拱桥,以石灰沙浆灌筑,糯米纸浆灰粘合,历经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桥面上至今还留有马帮踏压的蹄印,以及桥头的土地庙。
过了桥,路上有三三两两的行人。哇噻,居然有人比我还早。沿着古道,我继续行走,看见了一个大土门--东寨门。从这里进去就是集市了。据说古镇原来有东、南、北三个寨门。东寨门通往大理,南寨门则通往各个盐井。如今岁月沧桑,只有东寨门保存完好,南寨门刚经过修复重建,北寨门则早已荡然无存。我心中一阵哀叹,委实可惜!
身边有几个看似90后模样的身影经过,从他们点滴的话语中,大概可以听出,是嫌寨门寒酸土气,白起了个早。在我看来,这却是古镇城门的正宗模样,土色土香,古色古香,这叫历史底蕴。我不由地回想起浙江大学郑强教授一番沉痛的话语:“我们漠视历史的价值,总以为楼宇越新越好,但你到法国市中心看看,几乎没有什么新建筑,他们以历史积淀为自豪,而我们以不断拆楼建楼来折腾自己。” 
经过寨门,一条狭长深邃的古巷呈现面前。浓郁的商业气息扑面而来,这就是鼎鼎有名的寺登街了。据说,沙溪史上第一桩买卖就是在小巷中完成的。 
如今,巷道两旁的残破店铺悄悄地矗立在一旁,默默地诉说着昔日这里马帮云集,商贾不绝的热闹场面。遥想当年,驮铃声声入耳,茶叶酥油马匹药材互换,住店,吃饭,大碗茶大碗酒或小品小酌,洽谈生意,“客官”、“店小二”一阵吆喝来吆喝去,一座古城就在马驮徒步的过程中衍生出来。这是何等的神奇,又是何等的繁华啊! 
巷道的尽头是四方街,这里的古戏台是又一处特色建筑。它不仅将四方街分成了南北两半,更是当地白族百姓供奉魁星的地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沙溪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没有在古戏台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