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习武

读书与习武

效作散文2025-05-13 06:26:23
我出生在江西东南部,武夷山西麓,抚州地区“中国白莲之乡”的一个小山村,四面环山,峰峦叠翠,山清水秀。因交通不畅,一度经济落后,但这几年靠山吃山,家乡的人瞄准山上的林木资源,竟然也富裕起来,人人争着造林
我出生在江西东南部,武夷山西麓,抚州地区“中国白莲之乡”的一个小山村,四面环山,峰峦叠翠,山清水秀。因交通不畅,一度经济落后,但这几年靠山吃山,家乡的人瞄准山上的林木资源,竟然也富裕起来,人人争着造林,挖掘森林中的“黄金”。这里民风淳朴,俨然就是现代的世外桃源。
春天,梨、李、桃等果树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暗香浮动,蜂飞蝶舞:夏天,田野里满眼都是绿油油的一片生机勃勃,小荷已露尖尖角,然后便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红”了;秋天是瓜果飘香的季节,人们忙碌着把白莲、西瓜、稻谷、梨、板栗、桔子等收获回家;冬天,田野里一片荒凉,但山上松竹傲雪,四季长青。
小时候,在下雨天或者晚上,我有时会和爷爷一起躺在床上,津津有味地听他讲一些古代或者他身上发生的故事。等到我开始上学时,爷爷已在和我讲解天干、地支、五行等等古书上的知识……爷爷在家乡算是读书最多的人了,他读到师范。尽管我当时似懂非懂,可还有时会认真地捧着他的线装书《幼学琼林》来“钻研”一番。
从十岁到十四岁,我每天从家里背书包走八九里路上学,下午再回家,从来没有逃学过,也很少请假,风雨无阻。小时候常常被别人欺负,所以在心底也想学点武术自卫。初一的时候,学习成绩还可以。
上初二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叔叔家里发现他正读的小说——《薛刚反唐》。那时候,我很反对读长篇小说,恨屋及乌,也很看不起整天沉溺于连上课都看小说的同学,认为那会影响学习,有理想有志气有宏大抱负的人,是不应该沉溺于其中的打打杀杀、恩恩怨怨的故事中的。但是,平时我却常常听到爷爷讲关于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和樊梨花的故事,是多么的神奇而引人入胜!不禁阅读起开头来,一发不可收,这书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我非读下去不可。我每天做完作业后,就争分夺秒地读,二个月的时间我才读完第一遍,意犹未尽又读了第二遍。现在回想当日读《薛刚反唐》时的专心致志,和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喜而怒而哀而乐,忽笑忽哭,倒觉得实在好笑而又弥足珍贵。
《薛刚反唐》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了我,书真能影响、改变一个人,从此,我对那些爱国爱民,替天行道,行侠仗义,武艺高强的人,充满神奇与向往!
读《薛刚反唐》肯定影响了我的学习,我不知道这对我是好还是坏。我在初三的时候学习已大不如前,那时候一个初三班才能考上二三个师范生,二三个高中生,颇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90%以上的人都面临着辍学,而我就是这其中之一了。
我其实是很喜欢读书的,没有上学的日子真的好不习惯,甚至是很痛苦。在人生的转折点上,我曾经是那样的失望与无助,不知道前途在何方?
没有书读吗?我还可以借;没有老师吗?字典就是我的老师,书也是我的老师。那时候,我已经能借到很多书和杂志了——文学类、医学类……再也不能上学了,但是我可以自学,我是那样的自信我可以自学。我借来了高中的所有语文课本,甚至还跑到舅舅家借来了《大学语文》。
我生平第一次的汇款,就是把二元七角钱寄到了郑州,邮购了半年三本《少林与太极》杂志。我还订阅了《青少年书法》《中国书法》《中国书画报》……,一口气把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全买回了家……我常在放牛放鸭的时候,背一个书包,里面装着各种书,字典和笔,迎着东升旭日,晨辉朝霞,伴随夕阳余辉,徜徉于茂树芳草之间,沉醉于广阔幽静的田野之中,耳闻鸟语身处花香,静静地潜心钻研,天马行空,思接千载,任思想如脱缰的野马驰骋于书中书外,恰似世外桃源的生活,多么惬意,宁静致远,超然物外,此生难忘。
那时我攒着一条长长的书目——从《史记》到《清史》……从《孙子兵法》到《纪郊新书》……从《诗经》,诸子散文,唐宋八大家的文集到《鲁迅全集》……;从晋卫夫人《笔阵图》到《广艺舟双楫》《中国书法全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魏碑、秦篆、汉隶、唐楷历代法书名帖……
日以继日,我徜徉在书的海洋里。我将《少林与太极》杂志里有些文章读过几遍。我喜欢读美籍华人徐纪先生的《千里不留行》,他文武双全、博学多才,带我遍访神州大地武林名宿,使我对武术有正确的认识,向往之心油然而生。
而另一篇长篇传记连载——《一代宗师孙禄堂》,则对我有更深的影响。孙禄堂勤敏好学,刻苦练功,终得形意拳真髓,又复得程廷华八卦掌真传,游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足迹遍至大半个中国,矢志不渝的探索,武功终致大成。后又得太极拳之精华,揉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与一炉,独创了孙氏太极拳,而成一代宗师。文武兼修,武医并研,爱国忧民,尊师重道,英才盖世,赢得了“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不世威名,千古流芳。我决意以孙禄堂为榜样,愿走遍天下,求索武功与人生。
一九九一年五月三十一日,我酝酿已久,含泪连夜写好告诉父母我要出门访师的信,想悄悄地不惊动父母出走,凭仅二十元徒步往河南寻师,幸亏被妈知道后哭着把我拉回了家,这一幼稚的想法才告失败。
俗话说:“穷学文,富学武,世路难行钱作马。”我想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缺的便是钱了。钱钱钱!我决心凭自己的双手,凭自己的勤奋和智慧,运用科学知识,立足农业,多种经营,全方位发展,致富赚到钱后再出门访师学武,成就平生的夙愿。
我有了希冀、理想和目标,便早出晚归,拼命干活。那时我十六岁,已经是家里的主劳力之一了,很多产品都是我用自行车载到三十里外的镇上去卖,所以我订阅了《江西科技报》《农村百事通》《长江蔬菜》等科技报刊,又参加了省电台举办的二个函授学习班,理论联系实践,把科学新技术运用到生产中。搞养殖,种水稻,栽白莲,引种珍稀蔬菜,尽管很多事情得不到父亲的支持,收效不是很大,但我还是坚持不懈。我要去学武的理想,没有谁能了解,连父亲也一概不知。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有些事情,没有做之前,我从来不想多说,只是默默地一直在为之努力。
我在心里念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第二年冬天,我从湖南农科院引种了“湘研一号”极早熟辣椒,准备明春采用先进的小棚加地膜新技术栽培一亩。这是一项家乡闻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