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变法而生,为护法而亡
一口气看完煌煌历史长剧《大秦帝国》(第一部),心中万千思绪,集结于豪情与悲壮,叹惋与忧愤,肃然与敬意之中。满腔的思虑,牵引我离开房间,走向大街,走向凉州古城。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正是两千年前战国诸侯铁蹄
一口气看完煌煌历史长剧《大秦帝国》(第一部),心中万千思绪,集结于豪情与悲壮,叹惋与忧愤,肃然与敬意之中。满腔的思虑,牵引我离开房间,走向大街,走向凉州古城。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正是两千年前战国诸侯铁蹄践踏的河西走廊。这里,埋葬了秦国几代君主无尽的耻辱;也正是在这里,秦孝公竖立起了大秦帝国崛起的丰碑,洗刷了大魏国带给他们的耻辱。缅怀战国历史,一派沧海桑田。不管是痛悼历史教训,还是祭奠英雄亡灵,我们都无法忘记,这座不朽的丰碑下面,安睡着一位变法强国而以身殉法的名士。正是他使积贫积弱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诸侯霸主;也正是他率先彻底变人治为法治,使法治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他的名字叫卫鞅。卫国国君后裔。初学兵法五年,然后刻苦自修法学,专研以法治国。学成之后,游学到魏国,投身于丞相公孙痤门下,做了一个小小的中庶子。公孙痤死后,他未能得到魏惠王重用。于是离开魏国。恰在这时,秦孝公向天下广布求贤令。卫鞅应征入秦。与秦孝公畅谈三天三夜,深受秦孝公器重赞赏,便开始在秦国变法。
卫鞅有幸,得遇明君;秦国有幸,得遇卫鞅。魏国重用李悝变法,楚国重用吴起变法,都不同程度国富民强,但并不彻底。韩国重用申不害变法,以失败告终;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清朝的戊戌变法同样以失败告终。这里既有君主的原因,也有变法者的因素。而卫鞅,其变法思想之深彻,前所未有;秦孝公对变法支持之力度,无人能及。卫鞅对嬴渠梁,披肝沥胆,怀知遇之恩;嬴渠梁对卫鞅,推心置腹,一千个放心。两个世所罕见的人物就这么巧妙组合,使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从此矗立于世界东方。秦朝有幸,中国有幸!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年代。乱世之中,万民苟安以图自保,然而一些热血志士偏偏横眉冷对,舍我其谁,上刀山下火海虽九死亦未悔。结果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学术空前繁荣的时代。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佛儒道法,名墨农杂商,阴阳纵横医。
对此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诸子百家在那动荡不安、衣食之忧尚且没有解决的年代,为何还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令后人无法企及的成就?现在我想,以拯救普天苍生为使命,以弘扬天道正义为己任,以追求名垂青史为信念,便是他们成名成家彪炳史册的最大秘密。正是他们对普天苍生深沉的爱与对天道正义狂热的追求,才使他们对各自的追求义无反顾死而无悔。老庄如此,孔孟如此,卫鞅亦如此。卫鞅自学法之日起,就已经做好了为法献身的准备。他深知,变法就得有牺牲,就会要流血,所以他早已做好流血牺牲之准备。
卫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变法二十年后,秦国国富民强,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秦国一举夺回河西失地,战国格局从此改变。
变法是兴国富民的善举。这个道理,现在很少有人不懂。变法改革有人获利,必有人受损,这也是亘古不变的事实。自古以来明大义的人不少,但甘心割肉以利他人者并不多见。所以,老世族是这次变法最大的受害者,也是卫鞅变法途中最强大的挡道者。对此,卫鞅依然坚定信念,没有退缩,没有屈服。冷静,从容,微笑面对复辟势力的阴暗,险恶,仇视。
秦孝公去世,以老甘龙为首的各种复辟势力阴谋昭然若揭,公然卷土重来欲置卫鞅于死地。卫鞅处境空前艰难,命悬一线。然而,他觉得自己凄惨一死,倒能换回新法之更加巩固,遂谈笑赴刑场。
他没有料错,他死之后,新法没有受到任何削弱,反而更加巩固。他以自己被车裂为代价,拉老甘龙一帮顽固复辟势力做了殉葬品。生前身后,都不曾使秦国受损,使新法动摇。
回到现实中,静观凉州新城,已没有昔日的兵荒马乱;大街小巷,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一切秩序井然。黎民百姓,普通大众,都在直起腰板走路。进入任何一家大型书店,都能看见有关法律的书籍满满当当几大架。这一切的背后,全因我们富有强大了,我们有一套日臻完善的法治体系可供国家执行了。
有那么一瞬间我在想,假如没有商鞅社会又会是个什么样子?或许没有商鞅,会有别人来代替商鞅完成这影响亘古千年的变法。但是,如果连法也没有呢?我想这日渐昌达的社会,还是个梦幻之境。我们或许还生活在蒙昧之中,生活在皇权之下,生活在世族的暴政之下。所幸我们有法,我们有卫鞅。皓皓苍天,悠悠我心。
2008-10-3
版权声明:本文由30ok网通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renyuechuanqi.com/html/sanwen/xs5d7ou4dg0g1.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