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盏灯为我点亮

那盏灯为我点亮

盟辞散文2025-05-03 18:15:04
二十年功名尘与土,我没有如此感伤的喟叹,却有着对往事前尘的绵绵思念。二十年人生沧海的岁月沉淀,再回首百感交集,想起来的旧时光是否还会依然新鲜。记得刚刚来到前郭求学,人地生疏,哪里也找不到哪,很多人还不
二十年功名尘与土,我没有如此感伤的喟叹,却有着对往事前尘的绵绵思念。二十年人生沧海的岁月沉淀,再回首百感交集,想起来的旧时光是否还会依然新鲜。
记得刚刚来到前郭求学,人地生疏,哪里也找不到哪,很多人还不认识,很多事都要从头学起。记得当时的前郭也是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之时。楼群小区并不是很多,物质也不是很富裕,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大屯子,当然要比我的家乡那个偏僻的小乡村要大多了,也强多了。
前郭当时的城市建设还很落后,没有什么太大的商场,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街路。乌兰大街、前郭尔罗斯大路就是两条最像样的主干道了。公交线路一条没有,倒骑驴满街都是,成了前郭街市上的一景。我们上街要走很远的路,就是倒骑驴我们也打不起,上街一律用步来量。也许是年轻的关系吧,每一次上街都喜气洋洋的,走了那么远的路一点疲惫的意思都没有。现在想来,就是现在坐车逛街都显得累,那时的精气神真足啊!
前郭当时虽然破旧,但处处显露出变革的迹象,涌动出创业的激情。前扶开发区的名号很响亮,也恰如其分,这里的确是一片等待开发的热土。一个闺名叫做松原的美女正孕育在前扶开发区的腹中,追溯的更早一点应该说是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已经在建国方略中把松原勾画了出来,百年前松原的雏形就已经在伟人的脑海里形成,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设,那个在蓝图里叫做东镇的城市终于呱呱坠地,宣告了他的新生。东镇---松原,松原--东镇,历经百年沧桑终于在三江的汇合处脱颖而出了。
我恰逢其时,赶上松原的诞生,历经了前郭和松原市县同城的最初磨合融汇的那段历史,感到很荣幸,也终身令我难忘。时时会想起我初到前郭的那段美好的时光,我前郭的记忆能够同松原一起成长,这样我一生都感到骄傲,那是因为我与松原有缘,我于前郭有缘。每每谈起松原、说起前郭,我记忆的闸门就会阖然打开,任感情的潮水奔腾向前。
记忆中的影像总会投影到我刚刚开学的那段时光。我们刚刚开学,先是开始军训,县人武部的作战参谋是我们的军训教官,我们天天在酷暑中强健体魄,天天练的汗不流水的,好在只有短短的半个月,要不然还真实吃不消。军训结束后就开始了正式学习,文化课和专业课同时进行。刚刚开始学习,很新鲜,很好奇,学得也很专注,很刻苦。成天呜呜呀呀的背题背重点,也不觉絮烦,天天如此乐此不疲。
记得有一次星期日,本来日程排的满满的,班长常宝来找我和景明去给李老师搬家,李老师原先的家就在学校院里家属房里,家属房是一排很破旧的连脊的砖平房。这一次李老师在前郭三中附近购置了一套商品楼,今天是星期天,又是黄道吉日,就选择今天喜迁新居。搬家需要人手,李老师就把我们的班长常宝找来,组织几个人帮他搬家。老师有事,而且是乔迁新居这么大的事,我们怎麽好推辞呢,于是就放弃了星期日的所有安排,又找了几位同学,同岭城四哥、彪哥、老玍一共六个人开始给李老师搬家。
李老师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儒雅而又温和,从来对学生不疾言厉色,像师长更像朋友。师母也是也是一个知识分子,是前郭三中的老师,也是一个非常有修养的人,我们都会尊重她。李老师并不富裕,家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的东西,除了生活日用品,剩下的就全是书了。李老师的藏书很多,有文学类的、有医学类的、有教育类的、有社科类的,在我当时看来李老师的藏书不亚于巨型图书馆,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书。我是一个爱看书的人,爱看书自然喜欢书,就是买不起书,所以喜欢借书看,李老师的书我也没少借,可是没有想到他的书会如此之多。我边往纸壳箱子里装边翻着李老师的书,引起了在我旁边的彪哥的不满。就对我说:“你是来看书来了还是来搬家来了”老玍也来起哄笑着对我说:“你要看书去图书馆,别忘了你来干啥来了。”我放下了手中正在翻阅的书,向着彪哥和老玍做了一个鬼脸就开始加快了干活的步伐。李老师看到了,也没说什么批评的话,反而夸奖我爱读书是非常好的习惯,一定要坚持下去,还说想看书就来拿,知识是用来交流的,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
李老师的教导我迄今记忆犹新,读书的习惯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在坚持,我也从来不把知识用来装点门面,我还是在向人家借书,向有藏书的个人借,向图书馆借,20余年来读书成了我业余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是源于那次的搬家,还是出于天性,我还真没仔细的分析。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自从那次之后我就更加喜爱读书了。

我们装好东西驱车前往李老师的新居。李老师的新居所在的小区不是很大,环境却很幽静,没有什么红花绿草,硬化的路面也不是很平坦,但在当时的生活水平来看,这样的住房在前郭来说已经算得上很先进了,也很令人羡慕了。李老师的新家在四楼,是一个很理想的楼层,新楼很宽阔,足有80余平,装修的很简单,却很洁净。等到把李老师的书摆在书柜里,满室尽是书香,显得非常有品位,整个房间都极富人文色彩。
我们很快就收拾好了房间,一个漂亮的知识分子的新家就布置完毕了。师娘也施展出自己的厨技,做了足足一桌好菜,令人垂涎欲滴。住上新居李老师夫妇都很高兴,住了大半辈子平房,还是单位的公用住房,现在好了,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房,老两口的喜悦之情可想而知。李老师把珍藏多年的五粮液也拿了出来,这是他最得意的一位弟子送给他的,现在这位弟子远在日本留学深造,是李老师每每都要提起的骄傲,也是我们这些初学者的学习榜样。我们都不能喝多少酒,李老师高兴喝了很多酒,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我们讲了很多人生的大道理。我们都表示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也给老师买五粮液,李老师笑得合不拢嘴。
吃完饭我们辞别李老师,就踏上回学校的路程,这时天已将黑了,我回首看了一眼李老师家的楼群,看着温馨的万家灯火,心生无限感慨,不知道自己何时才会有登楼之福,不知道城市中的哪盏灯是为我而点亮的。
多年以后,我也已经人到中年,城市中已经有了为我点亮的那盏灯,可是我们对李老师当年的承诺却一直没有兑现,五粮液迟迟没有给李老师送去,不是我们买不起,而是我们自己觉得我们始终还没点亮极富人文色彩的那盏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