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节里忆母爱
今天是母亲节,儿子正在客厅里埋头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习作《给妈妈的信》。忽然,我脑海中闪现出唐代诗人孟郊笔下描写母爱的千古佳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
今天是母亲节,儿子正在客厅里埋头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习作《给妈妈的信》。忽然,我脑海中闪现出唐代诗人孟郊笔下描写母爱的千古佳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赶忙进入书房,开启电脑,以不同于儿子的体裁书写着那份芬芳的母爱。从记事时起,就知道母亲特别疼爱我们。身处人民公社化年代,母亲与父亲天天出工,挣取工分,养家糊口,宁愿自己辛苦,也不让不满五十岁的奶奶出工,免除了白天孩子无人看管,放任自流的后顾之忧,这样,奶奶专门在家照料着幼小的我们。正因为有奶奶无微不至的庇护,我们三兄弟比起大多数家庭的孩子,童年更幸福。虽然是奶奶的辛勤付出,但背后无不凝聚着来自父母的爱。包产到户后,我们三兄弟正值读书,需要用钱,年富力强的父母将承包地改种蔬菜,以增加经济收入。“一亩菜园,十亩水田”,比起栽种粮食,种植蔬菜劳累得多。但是,为了我们能有好的发展前景,父挑水来母浇园,共同撑起一片天。身材矮小的母亲再苦再累,但毫无怨言。“你们读起哪里,我们就供起哪里”,长挂母亲嘴边的一句朴实话语,饱含几多真情,催人奋进。正是来自父母爱的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茁壮成长。我与弟弟先后通过读书跳出农门,实现了人生的大转折,在那时的农村可谓凤毛麟角,让村民羡慕不已。父母功不可没!
我们的童年、少年时期,农村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愁吃愁穿。特别盼望生日的到来,每逢腊月我的生日,还未起床,母亲已将煮好的两个珍贵的鸡蛋塞在被窝里,手里握着热乎乎的鸡蛋,一丝暖意油然而生。母亲忘不了叮嘱我吃后将蛋壳丢在大路上,以便我长大后走得更稳更远。劳作之余的母亲,会将穿烂的衣服布料收集起来,给一家六口人做布鞋。记得做布鞋时有一道工序需要用米粒粘,母亲会故意多煨一个米团,将其中一个香气扑鼻的米团分给我们三个孩子解馋。有时母亲去赶集,会给我们带回一个八分钱的油糕或称回五分钱的向日葵,让我们分食,让我们惊喜万分,而她却舍不得为自己用上一分钱,时常教育我们不要乱花钱,要节约。记得上小学需要用字典时,爸爸给我一张一元面值的钱,我与一邻居小伙伴兴高采烈地踏着乡间泥泞小道,迫不及待地来到乡场供销合作社买了一本新华字典,用去八角五分,剩余的钱买了一块蛋糕用去七分,买了四颗糖用去四分,到文化站看连环画用去四分。回家后,母亲得知我与小伙伴“挥霍”之事,觉得我乱用了钱,嘴巴好吃,怒从中来,严厉地批评了我。对到文化站看连环画用去四分钱,一字不识的母亲不知为什么,只字不提。一次,我追随母亲到邻村去加工菜油,看到村代销店里有西游记连环画卖,久久不肯离去,母亲催我走时,我胆怯地说我想要买一本图书,没想到母亲满口答应,毫不犹豫地从裤子口袋内掏出手帕包,一分、两分、五分,凑够两角买书钱递给我。拿着那本浸满墨香的书,我满怀喜悦,一丝兴奋的潜流在心底翻涌,不停地嗅闻着,小心地翻阅着。流水无声,岁月无痕,尽管过去了三十多年,但我至今还记得那本连环画的书名——《计闹钉耙宴》。正是这份母爱,犹如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火,照亮着我前方的漫漫人生路。
母爱如阳光,如空气,无时不在,我们沐浴其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叹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自己已为人父。那年,父亲离世不久,带着一份思念的伤痛,年近花甲的母亲第一次走出远门,来到陌生的大城市,又开始承担起照料孙儿的责任,为我们排忧解难,继续释放着母爱。看到母亲的不辞辛劳、不减当年的身影,我感慨万千,世上只有妈妈好。如今,年近古稀的母亲虽被光阴染白了头,但仍然发挥着余热,拒绝我们的挽留,毅然身归故里,栽瓜种菜,饲养鸡鸭,为的是让自己的儿孙能吃上绿色蔬菜与生态肉蛋。
爱,是母亲一生的职业。母爱犹如一首诗歌,优雅芬芳,荡气回肠;母爱好似一幅图画,淡雅清新,翰墨流芳。母爱无边!
写于2015年5月10日
版权声明:本文由30ok网通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renyuechuanqi.com/html/sanwen/xsdsu7oi5ttgh.html
上一篇: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下一篇:春天的华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