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百合花

山里的百合花

肯认散文2025-05-27 13:17:15
那是一个微雨的早晨,天阴沉阴沉的,路边的树枝上还滚动着晶莹的水珠。在静静的山坳里,绿油油的庄稼显得苍翠可人,偶尔一阵清风吹过,都会洒落一地的珍珠。其实,早在这个早晨之前,就已经下了三天的雨了,这山间的
那是一个微雨的早晨,天阴沉阴沉的,路边的树枝上还滚动着晶莹的水珠。在静静的山坳里,绿油油的庄稼显得苍翠可人,偶尔一阵清风吹过,都会洒落一地的珍珠。
其实,早在这个早晨之前,就已经下了三天的雨了,这山间的小路泥泞得有些站不住脚。但是,我们不能再等了,我们已经耽误了两天的宝贵时间。自从前天早晨,我们三个志愿者冒着雨来到新仁乡镇府说明来意后,天就一直下着雨,直到今天,雨才算停了下来,但天却还没有转晴的样子。
现在,走在这泥泞的山间小路上,我们三人的心里都异常平静,默默地跟在带路人杨老师的背后,希望马上就能走到我们今天所要调查走访的桶井村。杨老师走在前面给我们打着路旁草木上的水珠,不时叹惋一声:“唉!这个鬼天气。”“唉!这个鬼路。”而我们三人中也不时会有人问一声:“杨老师,还有多远?快要到了吗?”杨老师的回答总是让人高兴:“没多远了,翻过这个丫口就到了。”
我们是早上八点半从乡镇府出发的,现在已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了。虽然是微雨的早晨,可我们全都感觉不到冷,额上还冒着汗珠。终于,走在前面的杨老师在路旁的一块石头上停了下来,一边跺鞋上的稀泥一边松了一口大气,欣慰地说道:“到了!到了!就是前面的那个寨子。”说话的时候,还用他那只拿着成绩统计表的手指着前面。我们也都停了下来,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看见十几间参差错落的茅草房静静地撑在那里,隐约中,还能看见房子周围的竹林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高高低低的树。那是一个不大的寨子,大概住着二十来户人家,都是茅屋土墙。寨子相对集中在一个山坳里,周围的山都拥戴着它,把它团团围住,活像一口井。我想,“桶井”这个地名也许就是由此而来的吧!
来到了桶井村,我们在杨老师的带领下,准备进行我们的走访。当我们走到寨子中间时,忽然惊醒了几条睡在屋檐下的狗,冲着我们大叫大闹,好像在埋怨我们打扰了它们的“清梦”似的。
躲过那几只追咬我们的狂犬,杨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村支书的家里。村支书姓吴,是当地有名的赤脚医生。跨进吴支书家的门槛,我们就几乎知道了桶井村的一个大概。吴支书家是该村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他家住的是两栋瓦房,一正一厢,靠厢房的边上,还有两间养牲口的圈。正房一工有三间,除堂屋外,一间为厨房,另一间铺有两张床,中间烧着一个黄泥小火炉,上套一个木制的火箱,算是客房吧!我们进去的时候,有几个十几岁的孩子和一个老者正在那间窄小的屋子里围着炉子烤火,还说笑着什么。看到我们进去,他们就都散了出来,懒懒散散的站到了稀泥烂窖的院子里。可能是因为天雨路烂吧!他们都找不到什么事做。看着他们朴实的衣着和淳厚的样子,我很想和他们交谈几句,但又怕他们羞怯地回避。
我们在村支书家的小火炉旁坐下后,杨老师就给吴支书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当吴支书听说我们是来搞扶贫资助的志愿者时,激动得说话的声音都大了起来,马上就给我们介绍起桶井村的学生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这时,杨老师也翻开他手中的分数统计表,说着一个个孩子的优异成绩和名字。
在我们的要求下,吴支书带领我们走访了解了几个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当我们亲眼看到那家徒四壁、室如悬磬、“床头屋漏无干处”的情景,听到那一句句出自一个个淳朴孩子内心深处的真实的很不自然的话语时,我们彻底的被这里的一切感动了。这里不光是山水厚重,民风古朴,还有一颗颗渴望飞翔的心。
在我们走访的几名贫困优秀生中,十六岁的郑辉发给了我很深的感动。他是一名初三的学生,有姊妹三人,靠父亲外出做工供他们上学,母亲一人操持家中的所有事务。他是一个极其懂事的孩子,在家时就自觉地分担了一部分家务活,对弟弟和妹妹尤好。记得我们同他交谈时,他很腼腆,一张未脱稚气的脸老是不自在,就像同村的其他孩子一样,也是我们问一句就答一句,答完后就低着头弄他的手指头。
当坐在一旁的杨老师念着他优秀的期末考试成绩时,他的脸显得绯红,更觉不好意思起来。我看着他不自在的样子,就想缓和一下气氛,叫他把他的课堂笔记拿来给我们看一下,他听后低着头,没有动。这时,他的母亲笑着对他说:“你去拿出来嘛!拿出来给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看一下。”听了他母亲的话,他才慢吞吞地从小板凳上站起来,赤着他那满是泥污的双脚飞快地跑进了里屋,不多时就拿出几本用草纸剪裁用针线装订的本子和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出来。我正感到诧异,随手从他的手里拿过那个厚厚的笔记本,翻开笔记本的扉页,才知道那个笔记本是他参加县里的中学生作文竞赛时所得的奖品。我们随便地翻看了他的那些笔记本,每本都是工工整整层次分明,我不禁在心里感到羞愧,当年我读初三时抄的那个笔记怎能同眼前的这个相比。
在这次走访中,还有一件事让我感动不已,这件事也是关于郑辉发同学的。我在翻看他的那个大笔记本时,不知不觉中,我看到了这样一首小诗:
谁不愿展翅高飞
只是风雨常拦阻
谁不愿鹏程万里
只是还需再努力

如果人世间处处充满关爱
谁还会提心吊胆
日夜辗转难眠
担心自己的明天
诗名叫《十六岁的天空》,是他自己写的,用工工整整的方块字抄写在笔记本的中央。我读罢此诗,深受震撼,就拿给和我同去的另外两名志愿者看。我们看后,都被这首诗引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随即拿出各自的笔记本将这首诗抄了下来。
回来的路上,我们三个志愿者的心里起伏难平。那又黑又窄的一间间茅屋,那一张张淳朴稚气的脸和郑辉发同学那一首蕴涵着忧愁和志向的诗,都使我们想了很多。
已是下午四点多了,我们又来到了那个山坳里,由于没有下雨,这山坳里的路已没有早上那么烂滑了。回忆着走访的片段,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从未有过的圣洁的洗礼,这时豁然开朗起来。猛然抬头,我看见这周围的山上开着很多百合花,我便告诉了同我一道的另外两名志愿者。他们看到后都说:“我们今天早上也是从这里走过去的,为什么就没有看见呢?”我笑着对他们说:“也许是因为今天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