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家乡的年戏

怀念家乡的年戏

朱茀散文2025-05-09 03:30:59
家乡的年戏--怀梆,我已经好几年没有看了。每逢春节回家,村子里冷冷清清,毫无一点年气,因此,便越发怀念家乡的年戏了。我的家住在沁河边上,村子也不算小,因离县城较远,村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较少,那时唯一能
家乡的年戏--怀梆,我已经好几年没有看了。每逢春节回家,村子里冷冷清清,毫无一点年气,因此,便越发怀念家乡的年戏了。我的家住在沁河边上,村子也不算小,因离县城较远,村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较少,那时唯一能给村人带来欢乐的便是年戏。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年戏从耩完地以后就开始排练了。冬季人闲,村干部就把分散在各小队的演员集中在一起排练,一本一本地排。那时,老辈人排戏,从来没有人拿过剧本,唱腔、对白、动作全凭记忆,现在想起来,真佩服老辈人的记性。在排练的剧目中有古装戏《打金枝》,《杨宗保招亲》,《刘大人私访》,还有滑稽剧《王大娘钉缸》等等。时兴样板戏那阵儿,又请了老师排演过《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那时,排戏的人也不多讲什么报酬,却很认真,一丝不苟。由于排戏多,拉的时间也较长,整个冬季村里几乎天天能听到锣鼓声,热热闹闹的。
吃过腊八粥之后,演员们开始正式上舞台表演了,年戏也就算正式开始,一直到大年初五结束。这期间整个村子就象沸腾了一样,过年的气氛浓厚得让你透不过气来。每天的锣鼓声一响,人们的心早已飞到了戏台前。站在台下的人能看出些门道的,心情自然会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或悲或喜,更有嘴快的,边看边讲解剧情,当然这种热心肠也会引来不少不满意的眼光。那些看不出所以然的人,也算是凑凑热闹,打发打发清冷的时光。再看看戏院周围的墙上,树杈上,也都坐着人。最热闹的,便是那些十来岁的孩子,他们在人缝里钻来钻去,在空地上追逐嬉戏,时不时的就有站在高板凳上的人被他们碰下来,待那人还未醒过神来,“哧溜”一声,那些孩子们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他们全然不是看戏,完全是在捣乱。
在我们家中最爱看戏的要数大姑了,从排练到正式演出,她几乎场场不离。大姑虽然不识字,但看多听多了,有好些个唱词她能背出来,所以,每逢她回娘家住时,我们都会让大姑说戏里的词句,讲戏中的故事,大家听后都乐融融的。
家乡有年戏,曾经给村里人带来多少欢声笑语是无法用数量词来衡量的,如今闭塞的村子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真有些不适应了,变得穷了,落后了,再加上三年前,不知哪位乡太爷心血来潮,把村子分成东、中、西三村各自为政,那曾经给村里人带来欢声,带来笑语,带来平安,带来祥和的年戏,便无人问津了,有时边坊村演戏,村子里的戏迷们也去看,但回来说起话来,脸上总挂着一丝无奈:唱得不赖,可总觉得没咱村的戏看得过瘾。
这些年来,时常怀念家乡的年戏,有时年戏竟跑进我的梦里。虽说是土生土长的庄家人的演唱,不怎么字正腔圆,但那毕竟是全村人每年集中在一起欢笑的时光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