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读《道德经之信言不美》(一)

七律·读《道德经之信言不美》(一)

抚驯古体诗歌2025-05-20 14:34:16
美言不信信言亲,卓见真知真实真。雄辩滔滔未良善,智高不傲见真人。圣人不积为人有,大德无求大智伸。八十一章细研探,反思路径自精神。附: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信言不美,值得可信的话往往不悦耳,美言不信。悦耳的
美言不信信言亲,卓见真知真实真。雄辩滔滔未良善,智高不傲见真人。
圣人不积为人有,大德无求大智伸。八十一章细研探,反思路径自精神。

附: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值得可信的话往往不悦耳,美言不信。悦耳的话却又往往不可信。善者不辩,善良之言诚实可信,不需要巧言善辨,辩者不善。而善于巧辩的人往往不是善良的人。知者不博,有真知灼见的人不是什么都懂,博者不知。博学的人往往不求深理,不是有真知。圣人不积,圣人没有积蓄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既以为人己愈有,而是事事帮助人,自己反而精神更充实。既以与人己愈多。尽力给与别人,自己的德性反而更丰富。天之道,自然界的法则利而不害;有利于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之道,圣人的法则是,为而不争。虽然有为,但不为自己争取什么。
《简析与感悟》
“道德经”是辩证法的哲学,形象生动、奥妙无穷,处处闪现朴素真实的辩证思想光辉。老子是第一个将“美”、“善”、“真”一起提出来的人,从事物的表象、动机、本质方面,进行了概括分析,其反面是“丑”、“恶”、“假”,给与了我们对事物最完美、最全面的认识。本章是经典的压卷之作,将道与德的哲学上升到了“真善美”的新的高度。
老子从人类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信言与美言、善者与辩者、知者与博者”的相互对立关系,提出了圣人立言、立学、求知的准则。得出了“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结论。从而进入了“天道与人道合一”,即“天人合一”的理想道德境地。确见老子高超的概括能力,博大的道德胸襟。老子“既以为人”、“既以与人”的思想,事事为了别人,尽最大努力帮助别人,是他大公无私的崇高思想境界的具体体现。多做于人民有利的事,舍得付出,有所作为,而不为自己争取什么,应作为每个人最美好的精神追求。
标签
相关文章